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师生热切关注全会进程,了解全会动态,领会全会精神,畅谈学习体会。
校党委书记郭宇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校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把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当前,学校正在加快向研究型大学迈进,更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驱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强化特色引领、强化人才支撑、强化创新驱动,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特色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人才工作“一号工程”,打造电子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深度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努力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贡献必赢力量。
校长叶美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续写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为中国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擘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全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高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目标方向和工作重点,以教育改革创新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水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二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智化转型,全面搭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更多直面产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的拔尖人才和实战性人才。三要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构建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学科体系、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贡献新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蒋国平:学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积极地思考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怎样发挥作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国家层面的新型举国体制,到大学的有组织科研,必须健全提升各能级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将创新精神融入大学总体规划,融入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全面改革。这对必赢中心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进入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接续奋斗、攻坚克难、集聚资源、提升内涵的新阶段。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为目标,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手段,坚持“强化特色引领,强化人才支撑,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八高”行动,以一流意识和担当精神,通过制度、能力、方法的革故鼎新,建立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优化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完善学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协同,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务处处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沈建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谋划布局集成电路、量子信息、柔性电子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持续建强“五位一体”的大信息学科链,深入实施“三层四类+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及能力,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坚定不移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供必赢方案。
科学技术处处长、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志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将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强化基础研究、交叉前沿等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这为学校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将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会指出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将积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打造符合江苏产业特色的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主任刘芫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学校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建强建优“五位一体”大信息学科布局,推动全校学科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将加大对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投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布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领跑未来产业新赛道;组建未来信息学科交叉中心,加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建设,成为培育复合型交叉型创新人才和开展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沃土,为国家和江苏省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必赢力量,作出必赢贡献。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邹玉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强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的责任担当。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构筑教书育人高地,围绕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精尖缺的急需人才。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要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引育环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物联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海涛: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电子信息类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创新人才培养践行者和学校二级教学机构的管理者,将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学院的发展上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院将紧跟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利用学院已有的学科交叉优势,适时调整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积极开展具有必赢特色的“智能+”跨学科融合研究与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卫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为必赢中心信息特色发展指明了航向;同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也为我们研究探索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方向。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艳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七个聚焦”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同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将全会精神融入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依托江苏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持续探索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打造辅导员学习成长共同体和育人育才共同体,共同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王婷教授: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战略性支撑。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应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面向生命医药产业的后备人才,研究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扎根传感器技术攻关,布局柔性生物电子交叉前沿领域,开发新质生产力,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健康新范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仲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我们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深入研究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助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未来,我们研究生应深入学习公报中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主动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具有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创新型人才,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组稿:饶清强 初审:严英 编辑:王存宏 审核: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