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铁 凝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嘱托,是人民的期待。时代和历史的召唤在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中回荡,文艺战线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迈向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语重心长、令人感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贯穿着对文艺规律、文艺方向与道路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大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灯塔、是旗帜,指引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破浪远行,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这些天来,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在文代会、作代会代表的讨论中,很多作家艺术家都会回味总书记那温暖、郑重的话:“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这需要、这信赖、这感谢具有山河般的重量,这是肯定,更是前进的号角。我们跟随总书记站到了时代与历史的高度,深刻领会着这一代作家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天地正在向着我们浩浩荡荡地展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创造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文学、新文艺、新文化,文艺成为民族觉醒、人民奋进的重要引擎,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电影《红船》海报。 中国文联供图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高扬历史主动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认到,现代以来中国文艺的发展是党和人民伟大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文学、新文艺、新文化,文艺成为民族觉醒、人民奋进的重要引擎,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艺术家,将自己的才华与生命熔铸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以自己的创作参与着党和人民的创造,在历史的伟大中成就了文艺的伟大。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是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从中国文艺的百年道路中总结出的根本论断。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对此作出了有力强调。“两个重要”是根本,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之所在。牢记“两个重要”,就是牢记“国之大者”,就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确定文艺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和人民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一百年来,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行进在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征程中,分享着胜利的荣光。此时此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心中充满了与党和人民一起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豪情胜慨。
“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主席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这次大会上,毛主席满怀激情地宣告,“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是的,我们正在前进,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始终贯穿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是对文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严肃要求。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成为历史前进的强大能动力量,就是要以饱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凝聚、推动人民创造历史。
新时代文艺是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文艺,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和人民共同战斗,在中华儿女不畏艰难考验的勇毅前行中淬炼自己的信念,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实现精神的升华,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在我们的面前,山河壮丽,人民豪迈,伟大的时代考验着作家艺术家的眼界胸怀。我们的眼能否看出大势,我们的心能否感知大势,能否于细微中感知时代风云,能否在浩大中看出丰富生动,这都需要作家艺术家超拔高远的主体建构。“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壮阔境界。
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高度,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高度,深刻认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文明和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而深刻体认“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民族的“大我”,积极投身历史伟业,充分发挥文艺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面的巨大作用,用艺术创造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鼓舞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锐意进取、开创未来。
树立大时代观,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拼搏中去认识和把握时代,在时代变幻、风云激荡中洞悉主流和支流,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具体而微的艺术创造展现总体性视野,借由饱含个体生命体验的艺术作品传达普遍的情感,领时代之风气,发时代之先声,以具有强大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创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力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热爱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党的百年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中国文艺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始终高扬人民性的百年道路。在中国和世界文艺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人民的形象被如此深入地刻画,人民的生活被如此真切地反映,人民的主体性被如此有力地彰显。百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基在人民,中国文艺自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的旺盛创造力来自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始终贯彻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要求我们坚守人民立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充满了对人民最深厚、最真挚的情感。人民立场不是抽象的、空泛的,因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只有和具体的人建立起具有生命温度的情感联结,我们才能真正热爱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论述,深刻把握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人民立场不仅仅是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对象,同时还事关作家艺术家的主体位置,事关我们是什么人、成为什么人。一个作家艺术家,如果不能对人民怀抱深刻的情感认同,那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他就无法在人民中间,讲述人民的故事,传达人民的心声,也就不可能真正以人民作为艺术的评判者。总书记强调,“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作家艺术家只有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真挚热爱,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牢牢放在心里,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歌者,才能创作出有生活、有温度、有感情的文艺作品。
“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生活、文艺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这既是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根本立场、性质宗旨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文艺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人民立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的人民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使人民真正成为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文艺在人民与生活中焕发无穷的活力,创造出文质兼美的人民史诗。
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摄影展《一个也不能少》海报。 中国文联供图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艺术所能抵达的高度,有力地标识着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要求文艺工作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攀登艺术高峰。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要求和期待。自古以来,文艺创作是个人艰苦的劳动和幸福的收获,但从根本上深刻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师巨匠的,必定是“传之后世”的信念,是“江河万古”的雄心,这信念和雄心就是对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责任。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图为2020年11月21日,中国作协主办“2020中国一日·美好小康——随作家走进故事”全媒体直播活动的宣传海报。 中国作协供图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更是通向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传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指出:“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这是对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任何作家艺术家的个人才能都是在与传统的关系中确立的,传统是他的家,是他的出发之地,他的天职是走出去探索新的天地,但他的家永远是他的坐标。当他在新天地里攀上新的艺术高峰时,他也就有力扩展和辉映着他所在的伟大传统,使传统进入新的境界。中国文艺要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朝着提高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方向笃定恒心、孜孜以求,以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体现中华文化朝气蓬勃的活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绘就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深厚的天下情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自觉讲述世界的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就是参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国文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就是不懈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在中国人民开创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新的创造。我们坚信,这条道路也必将更加宽阔地通向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只要我们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塑造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形象,让世界看到生动立体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使中国经验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让新时代文艺的优秀作品成为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经典。
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作家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对文艺行风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现代大众传播条件下,文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不仅仅来自作品,也常常体现为文艺工作者的人格和形象对社会风气、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总书记严肃指出:“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总书记的教诲语重心长。
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这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根植于成风化人的中华诗教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对民族价值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教化作用,立人者必先立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立言者来说,个人的德行是根本、是第一位的,君子之德如风,风正则天下正。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人品与文品艺品的统一,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审美标尺,也是中国文艺恒久不易的内在伦理。
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使命责任。欲正人先正己。我们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认真严肃地考虑自身言行的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追求德艺双馨的自觉性,对艺术满怀敬畏,对专业永葆赤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以自身的人格和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民所尊重的人民艺术家,树立文艺界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生动诠释了鼓荡在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胸中的凌云壮志。回望来路,我们满怀自豪;展望前景,辉煌的未来等待着我们去开辟和创造。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艺术的伟大创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就气象万千的艺术群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贡献文艺的力量!
作者: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